ng2app官网下载V.2.42.99官方网站入口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启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新进程。我国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今天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57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2.3%提高到18%左右;粮食产量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5位上升到第12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81缩小到2.39;人均预期寿命在10年间提高到78.2岁;中国人民在精神上更为主动,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转折,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恶化趋势基本被遏制。10年多时间,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中国社会取得一系列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成就。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在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坚定的改革宣言,源自深刻的历史自觉与宏阔的全球视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历史发展规律,精准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掀开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一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0项具体任务、336项改革举措,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领域。这次划时代的重要会议开启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循大道,可至千里。10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考察调研中,不断思考谋划改革全局、推动改革实践。在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小岗,他提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在上海浦东,他要求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对外开放新高地海南,他赋予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大使命;三次来到深圳前海,为前海的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提出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三次赴雄安新区考察,从谋划选址到规划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以大历史观擘画这项历史性工程。面对千头万绪的改革任务和空前巨大的改革压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70多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挺进。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创造性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创造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体系,形成“中国之治”的制度图谱。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等方面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持续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设立中央科技委员会,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理顺多头分散、条块分割等问题,党和国家机构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党的领导力、政府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面对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关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落地实施,统筹推进22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设计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大力推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自信挺立民族精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制度到最严密法治,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环保督察、河湖长制、国家公园等创新举措陆续出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国防和军队改革将能打胜仗作为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指向,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10年多时间,改革充分衔接、相互耦合,不断形成“1+1>2”的“化学反应”,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用8年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书写下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4亿多中国人民携手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从深海、深地到深空,创新之路上不断标记下新的中国坐标;从中国“天眼”到散裂中子源,从量子信息到大飞机,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下,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000多万套,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新时代的中国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千山万水,披荆斩棘,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出新时代的波澜壮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不竭动力,必将书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ng2app官网下载当前,工业正处于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的阶段。毕马威中国企业数字化战略咨询服务合伙人李良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恰好展现出类似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些能力与工业场景的完美结合,将智能化全面引入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一变革有望引领工业领域步入一个“自适应、自决策、自执行”的时代。日前,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发布了《工业大模型应用报告》,报告指出,大模型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但在安全、可靠性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李良认为,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对数据进行精细的清洗、预处理和校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一步骤对于构建高性能的工业大模型至关重要。此外,随着人工智能进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在工业领域,李良认为,生成式AI(大模型)正改变着工业生产的模式,引领制造业由数字化阶段迈向智能化新纪元。报告显示,过去,人工智能在工业中的应用多局限于质量检测、预测性维护等特定领域。然而,随着生成式大模型的崛起,迎来了“基础模型+多样化应用”的崭新格局。
ng2app官网下载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春争日,夏争时。全国“三夏”进入了夏种、夏管的关键期。一秒钟,驰骋在新疆喀什的大马力联合收割机一口可吃下12公斤小麦;一秒钟,260余万条农情数据汇入“数字北大荒”平台,生成的农情遥感图,可以指导鹤山农场1335个地块的夏管;一秒钟,山东位山灌区的流量达到130立方米,通过数字孪生平台精准调节水量,保障了120万亩玉米地的灌溉用水。放眼广袤田野,澎湃的科技力、创新力正在汇聚,共同描绘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画卷。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不断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无论是在国内考察,还是出席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他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开启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不断壮大企业在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由216个农作物制种基地县、330个畜禽核心育种场和101家水产原良种场组成的良种繁育“国家队”基本形成。种业领域加速核心技术突破的同时,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也在加大实施力度。通过设立“一大一小”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我国国产大马力的无级变速拖拉机和多款丘陵山地拖拉机的研发应用不断提速。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大规模夏收中,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成为跨区作业的主流机型,使得今年夏收用时比常年缩短2至3天。如今,科技创新正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劲动能。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达45%,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随着数字技术进一步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我国农业现代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江苏昆山,这片3840亩的“数字大田”集聚着科研院所、种粮大户、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他们构建的农田“智慧大脑”,可以让无人装备覆盖稻麦生产耕、种、管、收的全程作业。